Gnostic intermediary(神秘智慧傳達者):是指某個人能深入自己心靈深處,並將他們的內在見地傳達給我們。p.iii
佛法中,出離的意思是遠離一切無法令人滿足的事,決心面向真正要緊的事。p.1
- 作者簡介
- Matthieu Ricard,生於1946年。
- 巴黎巴斯特(Pasteur)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
- 1972年,放棄科學家生涯,成為僧侶,開始過心靈的生活,因此就在喜馬拉雅山區定居下來,跟著西藏大師學習
- 第一課 關於快樂
- 快樂是一種技巧?
一旦得到就可以忍受生命中的起伏。
- 快樂可以預告
片刻寧靜的體驗(森林漫步)
長期等待的事(考試拿高分、和情人約會、孩子誕生)
- 無名-錯讀世界。
- 實相-事物的真實本性。
- 痛苦與對事物本性的誤解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- 真樂(sukha,真正的快樂)
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它,就像在暴風雨下的廣大寧靜水庫。」
(Georges Bernanos)
有種遍滿我們所有情緒的生活態度,能讓我們面對一切的快樂和痛苦。
- 第二課 快樂是生命的目的嗎?
- 品嚐痛苦
追求隨之而來的改變(快樂)
總有一些事可以期待(快樂)
- 快樂的條件
(X)一切如自己所願,隨心所欲
(O)內在的祥和及智慧,而不是對外在事物無盡的欲求。
- 生命的目標
無時無刻擁有深刻幸福及智慧的狀態,伴隨對每一個生命的愛。
真實的快樂來自根本的善,全新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生命的意義。
- 第三課 雙面鏡 向內看、又向外看
- 人往往誤將追求快樂的手段當成目標
- 快樂可以培養
- 只要學會愛自己,就能得到快樂
前提是必須認識自己的本質,但是很多人害怕面對自己的缺點。
- 第四課 假朋友
與享樂不同的是,真實快樂也許會受到情境影響,但不會依賴環境, 也不會突然變成不快樂
- 我們常將快樂與享樂混淆
- 享樂是一種個人經驗,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自我
- 歡樂的各種感受與五官的各種享樂有關,比起剎那的情緒,這是比較持久的狀態
- 玩樂是一種強迫性的過動,避免任何空檔單獨面對自己
- 我們遭遇痛苦,但我們創造不快樂
不快樂是我們經歷痛苦的方式。
“遍地皆苦”並不是指所有人持續在痛苦的狀態中,而是說他們是脆弱的。
- 第六課 痛苦的煉金術
- 痛苦的類別
可見之苦:隨處都可見的苦
隱藏之苦:隱藏在享樂、玩樂的表象下,如去郊遊然後被蛇咬。
不可見之苦:根植於心中的盲點,如自私。
- 痛苦的原因
相信不快樂是無法避免的。
認為無法確認不快樂的原因,並認為不快樂與個人無關。
相信”命定說”,不論原因是什麼,結果都一樣。
- 不快樂是一種深刻的不滿足,即使外在條件好的時候也一樣
- 善用痛苦可以讓我們知道內心深處最重要的是什麼
- 減低痛苦的方法
意象的力量(心理意象):觀想中性的情境、愉悅的情況或很美的景觀,即 轉移注意力到外在的對象。
慈悲的力量:除我之外,還有其他人受著同樣的痛苦,或是更苦,希望他 們能不受這樣的苦。
建立內在力量
- 第七課 我執的面紗
- 身分認同的脆弱面貌
- 當我們固守於我執狹隘的天地時,一點小挫折就會讓我們煩惱氣餒,我們只管自己的成功、失敗、希望、焦慮
- 不再把自我當作最重要時,比較能關心他人;看到他人受苦時,會加強我們的勇氣與決心去幫助他們
- 第八課 當念頭成為自己最大敵人
- 當痛苦來臨
胸部中箭,第一個念頭是把箭拔掉
思考痛苦的來源
- 當我們固守於我執狹隘的天地時,一點小挫折就會讓我們煩惱氣餒,我們只管自己的成功、失敗、希望、焦慮
- 不再把自我當作最重要時,比較能關心他人;看到他人受苦時,會加強我們的勇氣與決心去幫助他們
- 第十六課 快樂 經研究證實
- 實驗:慈悲的禪定、專注的禪定、開放於當下的禪定、觀想心理意象的禪定
資深禪修者的伽馬腦波有顯著增長,在腦神經研究報告中從未見過。
慈悲的禪定時,禪修者的左前額葉外皮區的活動量特別高
- 實驗:讀臉(中性臉+情緒臉<1/30秒>+中性臉+情緒臉…)
優異的表現超過了之前測試的5000多位對象
- 實驗:驚嚇反應
驚嚇指數幾乎消失,尤其在開放於當下的禪定時
- 第二十一課 與時間的順流同在
- Flow:非常融入一個活動、實驗、感覺的經驗。
- 即便是處理一般事務,也可以感受到Flow狀態。
- 已導入至工廠、學校。
- 順流未必是正面性的活動才有。